暑期研学市场为何频频暴雷

“讲座是与新能源相关的,学生们都不太听得懂。”今年7月,被研学旅行中“清华教授讲座”几个字吸引,广西高一学生李妍(化名)报名了一个为期7天、目的地北京的研学团。在这趟研学旅行中,抱着“长见识”心态的李岩在回去后表示,她不会向其他人也推荐这趟让她“困惑”的研学旅行。

在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暑期,中小学生研学市场异常火爆。“逛清北校园”、“我在故宫上大学”、“跟着院士去旅行”……在各大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诱人的研学宣传。与此同时,名校游览变“校门打卡”、博物馆研学变成参观游览等现象也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旅行?如何确保学生真正“游有所研”“旅有所学”?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试图在不断“升温”的研学旅行中分享一些“冷静”思考。

研学“热起来”了,部分研学旅行“名不符实”

“本来说好要去参观清华大学实验室,结果没去;参观清华校园,就是在二校门那里拍了个合照;北京大学改成了北大红楼参观……”7月底,谈及此次北京之行,李妍无可奈何。

记者了解到,暑假期间,众多中小学生踏上研学之旅。来自福建的李然(化名)告诉记者,自己给孩子报的是北京6天5晚的研学团,“孩子三年级了,一次也没有去过北京,就想着能跟研学团深度游一下。”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也有家长表示,给孩子报研学团主要是“有人带孩子的同时还能学习点儿东西,一举两得。”

“今年研学旅行非常热,很多旅行社快速推出了研学产品。”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CiCi介绍,目前,涉及自然科学、体能拓展的户外类研学营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研学产品都非常受欢迎。与此同时,CiCi坦承,部分研学产品只是扣着“研学”的帽子,实际上仍是以游览为主,并没有带学生去做研究性学习。

1234...全文 6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