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北大博士当城管,选择理性吗?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务员考试拟录用人员名单。从名单来看,不少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其中某街道“城市管理执法岗”的录用人员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女博士,引发了社会关注。

事实上,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应聘基层岗位并不罕见。今年年初,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了31名博士、700多名硕士和一批“双一流”大学本科生前去竞争82个岗位。而2018年浙江杭州余杭区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人员中,也有来自北大地球物理学的一名博士。

毫无疑问,高学历人员到社区街道等基层单位就业,对于提高基层的治理能力,改善基层的人力资源结构大有裨益。事实上,由于人才的向下“渗漏效应”,我国基层单位的治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人力资源结构也出现了明显改善。这也是近些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舆论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大材小用”。不过,事情背后并非如此简单。从微观上来讲,“编制”“户口”带来的职业稳定性和较好的福利保障是不少人追求的职业目标。从宏观上来讲,则与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息息相关。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据测算,2016年,我国城镇就业弹性系数为0.376,到2019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318。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冲击较大,而服务业是我国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困难。此外,教培行业的整顿、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等产业政策调整,在规范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短时期造成了就业岗位的流失。比如去年年底以来,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出现“人员优化”式的裁员行为,使得过去一直是大学生最为青睐的职业岗位出现减少。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