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学校中的老师,实际上都不怎么懂教育

学校里的老师,真的懂教育吗?事实的真相恰好相反,绝大多数其实都不懂教育。

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甚至还会得罪一部分老师。但由于很多家长或学生在咨询我一些问题的时候,经常都会涉及到这个议题,所以今天我决定跟大家专门来讨论一下这个事儿。

为啥我会说,绝大多数学校的老师其实都不懂教育呢?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先来说说,到底什么算是懂教育。

既然咱们讨论的是懂不懂教育的事,那就必须先得明确一下,懂教育必须要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哪些就算是懂教育了。

首先在这里,我有必要跟大家先来交代两条基本的教育学规律。

1、教育,必须要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条规律,更多强调的是“个体”、“身体”、“心理”、“客观规律”这几个关键词。

“个体”,主要是强调,真正有意义的教育,需要有个体针对性,因为每个人具体的身体素质、心理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即使是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的人,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性格外向,有的却性格内向。

“身体”,主要是强调一个人身体的各方面素质以及健康程度。

比如,身高、体重、耐力、爆发力、力量、视力、听力等等。

“心理”,主要是强调一个人的先天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先天思维模式、先天性格,并不包括受外界影响下的一些临时心理活动。

比如,一个人天生性格外向,喜欢和人打交道,见谁都想聊两句,但在参加单位的重要会议时,是不能够随便说话的,那么“喜欢和人交流”是他的先天心理特点,而在会议中“不轻易说话”是临时心理活动引导下的行为。

“客观规律”,主要是强调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要想做到科学、合理,最终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个体的身体、心理的先天特点和真实情况。

比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即使他先天身体素质再好,当前身体再健康,他也背不动一袋50斤的面粉;

一个先天性格就很外向,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无论大人怎么逼他,他也不可能连续2小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去读一本故事书。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教育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觉得“社会生产力”比较拗口,完全可以把它替换为“经济”去理解。也就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发展。

反过来,也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经济才是教育的指挥棒,教育策略的制定和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要充分参考当前社会的具体经济形势,并尽可能地去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该教些什么”“怎么去教育”,回答这些问题的依据,都必须是来自于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趋势。

如果已经理解了我上面所说的这两条教育学的基本规律,那么就应该可以明白,至少需要彻底搞清楚以上这两大方向的知识,才能算是懂教育。

以上提到的第一条规律,更多的是心理学知识;第二条规律,更多的则是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而在具体实施教育行为时,可能还会经常涉及到理工学科类的很多知识。

第二,各类学校中的老师,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现成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教学。

无论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还是培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其中的老师,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在执行现有教育制度下的规定,教授既定教材中的具体学科内容,完成教育相关部门派发的具体教学任务。

公立学校、大型私立学校,自然不必多说,用的大部分都是国家统编教材,即使部分地区有自编教材,那么同一地区的公立和私立学校也仍然用的是同一套教材。

至于学科培训学校,教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本地区内考试要用到的教材内容,其教学行为只不过是公立、私立学校的延伸。

职业技术学校,也依然会用到少数国家统编的教材,或某个职业领域教学研究人员编写的现成教材。

可见,公立、私立、培训、职业技术学校,从本质上来看,相同点就是,教授的内容主要都是现成教材中的学科知识,老师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也主要是研究教材上的具体学科知识。

虽然在一、二线城市的极个别重点学校或个别优质职业学校,存在少量的优秀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方式、内容作出灵活调整,并设计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会机械性地按教材去教,但是这样的老师毕竟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学校的老师,能够做到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具体知识点讲明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第三,学校中老师的职业定位,就已经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不具备前面说到的两方面能力。

一方面,所有学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都是按照具体学科来分别招人的,入职的衡量标准主要都是所教学科内知识的讲解能力,这一关就是试讲。

虽说在很多地区的教师统一招聘考试中,笔试内容中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知识的考查,但也都是一些皮毛知识,入门理论偏多一些。并且,最终决定一个老师能否成功入职,都是要在最后试讲那一关做出决定。

所以,绝大多数学校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储备以及专业能力,是不被重视的,起码不是入职的主要参考依据。

自然地,学校里的老师,除了专门配备的心理辅导老师以外,其余老师绝大多数也就不可能具备很强的心理学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长期专注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应试技巧的研究,绝大多数老师肯定是疏于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密切关注,也缺乏对未来经济趋势的洞察和分析,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即便有部分老师讲的就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学科,知识来源也大多来自于教材,并且,对社会的一些新兴行业具体情况,老师们也一定是知之甚少的。

自然地,学校里的老师,绝大多数对社会上的新经济形势了解不多,对社会上的新兴行业更是没什么具体概念,也就不可能具备很强的经济趋势判断能力。

第四,说了这么多,当然没有给学校老师拉仇恨的意思,而是想告诉大家,要理性地去看待和接受这种现实。

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一个道理,“懂教育”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需要教育者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既要充分了解新一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还要明确地知道当今社会具体的经济形势、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更需要清楚一些具体的行业动向以及新兴行业的详情,才能最终做出科学、正确的教育行为决策,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前面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学校、否定学校里的老师,我并没有这种意思。

在之前的作品中,我也给大家讲过,当今时代,学校教育制度虽然明显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它仍然有一定的存在意义。那就是:

1、降低家庭中教育成本的支出;

2、辅助家庭托管未成年人;

3、提供相对安全的未成年人社交环境。

而学校中的老师,由于职业定位的原因,也就不可能具备前面所提到的两方面综合能力,自然也就不那么懂教育了。

从根本上来讲,由于物质成本的制约和限制,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到很强的个体针对性,也不可能做到根据社会的新形势灵活改变教学组织方式和内容。

所以,讲到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学生,都不要对学校或老师抱有过高的、不合理的期望,比如,希望学校不要管太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或者希望老师多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灵活改变教学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不太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

不是国家不想更新教育制度,也不是老师们不想懂教育,而是所有的教育策略和行为,都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受到物质成本的限制。学校教育,终究是集体化教育模式,而学校的老师,也终究是一个人要管理很多学生。

因此,更多的教育引导,更合理的教育决策,还是得靠家庭教育来实现。如果孩子觉得学校的管理不适应,或者认为老师的教学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那么这时就需要家长辅助孩子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决策了,而不能只去埋怨学校或老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与我互动。你的收藏、点赞、转发和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我是魏老师,咱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