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高材生成流浪汉 这样的教育正常吗?

人大高材生成流浪汉 这样的教育正常吗?

作者:澎湃特约评论员王钟的

曾取得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高考第一名好成绩的常学福,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威海、北京工作,又在上海创业,后来回到老家的村里开水果店。2017年前后,常学福扔掉手机,开始了自己的背包客生活。最近,常学福的“流浪”视频被发布到网络上,人们无不对他的言行举止和人生经历表示好奇和关注。

昔日名校高材生,如今街头“流浪汉”。这样的身份形象差异,冲击着很多人的既有认知,也是此类新闻引发热议的主要原因。很明显,公众对名校生的人生轨迹有着特定期待——无论是步入仕途身居高位,还是在商界纵横捭阖,大概都在这种期待范围之内。在大众眼里,在街头“流浪”,绝不是名校毕业后该有的样子。

上述对名校生的期待固然无可厚非。人们通过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获得更优质的竞争条件,就是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实现阶层的跃升,至少也是获得衣食无忧、家庭美满的生活。

但是,考上名校的“光环”,是否戴上之后必然永不黯淡?与名校学习经历绑定的,必然是后续人生中成功者的身份?却是不得不追问的问题,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每个人的际遇也千差万别。名校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提供某种标准化定制的人生。

无论是当事人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还是短暂无奈为之的过渡方式,社会都无需对名校“流浪汉”过于敏感。每年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其中出现个别生活方式特别的人,本属正常。除了教育经历,影响人生走向的因素还有很多,不必把当事人的生活状态与其短短几年的名校学习高度绑定在一起。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