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贩卖焦虑的生意该歇歇了!

时下校外教培机构有多“哀鸿遍野”,足以佐证教育焦虑背后的生意曾有多“门庭若市”。

校内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负担更重,师生家长苦其久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针对中小学生负担重尤其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作出重要部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这份民间称之为“双减”的新政,一改在减负问题上温吞水的做派,可谓狠招连连、招招凌厉: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严禁布置“家长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可以说,家长焦虑什么、学生烦恼什么,新政就从什么地方入手,在立德树人的大方向上,不留情面、不留死角。

减负的共识,是明摆着的;减负的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答记者问时直言: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诗云:“一山放过一山拦”。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这些年,在少数校外培训机构的煽风点火下、在某些“高考工厂”的急剧内卷下,基础教育的负担变本加厉,学生家长教师深受其害。奈何大家都捆绑在“囚徒困境”里,在教育兜底社会流动的现实语境下,谁也不肯做守规赛跑的“傻子”。最后的结果,校内的负担减不下去,校外的负担野蛮生长。

客观地说,虽然校内负担是主因,但校外负担同样不容小觑。这些年,校外培训机构漫天的广告中,不乏“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你不前进,别人的孩子会替你勇往直前”等等营销点。这些鸡贼的营销,不断贩卖着焦虑,加重家长的心理负担。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