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老师为劝学生"说干嘴跑断腿"(2)

此时,刘伟立会进一步追问学生目前的就业意愿是什么,包括地点、行业、薪酬等考虑因素,如果学生回复了,刘伟立会跟着补充问一句:“你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就业信息?”

但收到的回复往往都是:“我就在网上看了一下。”

刘伟立会耐心地继续劝说:“平时可以上教育部门的就业网站,关注班级群就业信息,以及一些求职App,定时关注一下就业信息发布……”但大多数学生的回答还是只有两个字——“好的”。

“我一般都是先问意向,再看我自己手上有没有合适的岗位资源推荐,用相对软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就业。”每次沟通结束后,刘伟立都会心生无奈。在他看来,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就业目标明确,慢一点就慢一点,“但那些一问三不知的学生,真让人着急”。

采访中,不少辅导员老师反映,身上的压力与校方就业率统计有关。一方面,教育部门对学校就业率要求很高,初次就业率需达到80%至85%,但上报统计截止时间往往设在8月底,这造成高校催着学生就业的现象,这种压力自然传导给辅导员老师。另一方面,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考研“二战”的学生,如果还没有签就业协议,也会影响当年的就业率,这部分学生也是“重点”“难点”。

安徽合肥某高校毕业班辅导员吕帅所带的班上大概有40%的学生优先忙着弄毕业论文,总想着毕业后再找工作。从今年3月起,焦虑就伴随着他。每周,吕帅会把所有学生电话都打一遍,询问其找工作的情况,一旦有学生说自己正在求职,相隔一周,他就会追问进展。

电话里,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亲切”:“最近怎么样啊?工作可找到了?你有什么打算?”但是,很多选择考研“二战”的同学明确地回绝:自己不着急,还年轻呢,考研能有更好的工作,考不上的话再找工作也不迟。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