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前发广告公号推课程 补习广告无孔不入(3)

一篇则以培养孩子的财商为噱头,很快就推导出结论——“二胎妈妈发现比存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报班”,然后推荐了各种小学课堂,声称能培养孩子自驱力;

另外一篇则貌似贴心地提醒未来要入学的孩子家长,开学后可能发现很多科目跟不上,最好提前试试某个机构的新课程,提前学会拼音、加减法;

还有一篇则劝导家长不要鸡娃、不要内卷,结果没说两句,就把话题带到了小语种成为孩子新的突破机会,推荐第二外语的学习课程……

这些“软文”让很多家长反感。刘敏就曾经是各类育儿公众号的忠实读者,原来一直“照着书”养娃的她,从五、六年前发现很多公众号都变成了广告平台,这也让她逐渐不再相信这些网文,“说是给家长进行心理疏导,结果这些‘鸡汤’里头熬的料,都是各种兴趣班,最终还是收了广告费来诱导家长花钱的。”

同一个课程被包装成多个噱头

“除了朋友间互相推荐之外,我们知道的培训机构,多数都是从这上面看到的广告。”刘敏告诉记者,因为关注的公众号比较多,她还发现了一个特别可笑的现象,同样的一篇推广文,会在不同教育类公众号上改头换面出现,“有的说是自己亲测,有的说是能开发思维,有的说是传承文化,好几个主打‘好爸爸’人设的教育号,说是自己带孩子去体验的,连体验的照片都是同一张。”

记者在查找时也确实发现,比如同样一个机构的少年围棋课程,有的公众号以开发数学思维的名义推广,有的则以提高专注度的重点打广告,有的号称能当特长进重点学校,有的则把知名围棋选手参与课程做为噱头……

方朋就曾经被这类广告击中,给孩子购买了一个美术课时包、一个编程课时包,最后发现所谓的上课就是给孩子看录播视频,“最应该管的就是这类‘软文’,看着好像是分享经验,其实都是商业广告。”

《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将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纳入互联网信息管理的重点内容,对于违反政策代理、制作、刊登、播发校外培训广告的电商平台和其他互联网企业,要坚决依法处置,这也给了方朋希望,“这些网文是最有欺骗性的,而且他们发布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也没法去求证,特别容易制造焦虑,能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和监管,受骗的家长也能少一点儿。”(周明杰)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