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对孩子没啥用?

“双减”,减了校内作业,减了校外培训,为什么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还是很严重?

因为政策只能帮到这里了,政策也不是一定能减到家长的心里去——当一个家长打算倾其所有,用最好的条件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们除了致以敬意,似乎也没有什么资格告诉他,“其实大可不必”。

为什么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对孩子没啥用?

可是也有一部分家长是被裹挟的,他们只是觉得为孩子殚精竭虑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会拼了老命供一套学区房,他们并不确信这么做有多大用,他们的焦虑有必要得到一些释放。

现在,我们就和这些被裹挟的家长聊聊,为什么对教育的焦虑大可不必。

我们来倒着推这件事。

家长重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实现阶层的跃升。

对人群进行阶层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你用个人净资产去划分,这是最简单粗暴的,但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不只是他今后赚到更多的钱,那我们提供一种更靠谱的划分方式,共分四个层次:

最下面一层是“缺陷人群”,是指那些自身有重大缺陷,而没办法过上普通人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可能陷入严重的贫困,可能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的生活是不幸福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第二层是“普通人”,注意这里说的“普通”是指生活很正常,表现为有忙碌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小确幸,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好处,回到家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天伦之乐。一般来说,如果所有人都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已经是个非常美好的社会。

为什么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对孩子没啥用?

第三层是“优秀者”,这些人表现为学习成绩好,学历更高,在职场有一技之长,也比一般人有更高一些的收入,他们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是相亲市场的热门人选,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第四层是“卓越者”,这是一批在本职领域里有影响力的存在,他们和优秀者的区别是,更有主观能动性,更自由,各领域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依赖这些人去实现。从全社会的视角去看,优秀者更像是工具人,但卓越者不是工具人。

以上就是我们的分类,但这个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身上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层次的特征:比如他可能在某个方面属于缺陷人群,但在另一个领域却是不折不扣的卓越者。

请注意这个分类并不考虑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只关乎这个人的能力和格局,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好多套房子,但并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在这里只能归为“普通人”,而不是“优秀者”。

现在我们来看家庭能给一个孩子什么。

先上结论:家庭的作用,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的层次,以及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成长中的小树,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就会直接毁掉这棵小树;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希望这小树今后长得亭亭如盖,这件事也不取决于你。

先看前半部分,如果父母从小虐待孩子,孩子没有基本的营养摄入,或者基本的学习环境也得不到保障,那这个孩子沦为“缺陷人群”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而如果这个家庭的条件已经不错了,孩子能健康成长,能正常接受教育,那他至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可是他能不能再往上一层,成为优秀者呢?这件事能不能成,和家庭环境的关系不大,基本就取决于孩子的智商,而智商这个东西,几乎就是天生的。

那你说,家庭的文化熏陶,陪写作业,辅导功课,买学区房,上好学校,这些难道都没用吗?

刚才说的这些东西,作用仅限于让孩子的智商得到正常的发挥,而不是提高智商。

家庭条件太差,就好比这棵小树营养不良,生长空间受限,可是只要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小树就可以充分生长了,你再给更好的条件,并没有什么用。

为什么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对孩子没啥用?

桑德拉·斯卡尔,今年刚刚过世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