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收到总额7800万元的匿名捐赠款,该笔款项为生命科学学院老校友捐赠,用来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微信公号“武汉大学”介绍,今年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00周年,老校友为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毕业生,出于感激当年武汉大学对学生的关爱和培养,决定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匿名捐赠给母校,并将捐赠项目命名“余先觉生命科学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助力学院发展事业,期待大学精神赓续传承。
老校友表示,他是余先觉先生的学生。余先觉先生的三件事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放进取的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机会支持学生的发展;兼容并蓄的精神,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对祖国浓烈的热爱,余先觉在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于1949年10月辗转回到祖国投身教育事业。
公开资料显示,余先觉(1909-1994年),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鱼类学专家。从1978年起,主要从事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博士点科研基金所资助的科研课题,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指导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考察分析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黄河上游以及青藏高原的170余种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和部分鱼类的带型,以核型学资料对鲤科鱼类的染色体进化、系统关系和分类进行深入探讨,填补中国鱼类细胞分类学的研究空白,并为脊椎动物的进化研究提供鱼类方面的宝贵数据。
其中“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有关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中国淡水鱼染色体》于1989年由科学岀版社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淡水鱼类染色体的著作,是中国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该著作中所提出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技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引用。研究论文《鲤科鱼类核型系统学和中国鱼类染色体研究概况》于1987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netica》上发表后,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1988年湖北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特等奖。此外,还主持开展了对鱼类染色体精细结构和基因组结构的研究,首创了鱼类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带、Brdv—BSG法显带、限制性内切酶显带以及鱼类减数分裂染色体G—显带等显带技术,首次构建了区带划分的黄鳍二价染色体高分辩G带模式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因定位等鱼类染色体作图研究工作。所创建的实验室已成为国内研究鱼类细胞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