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夜晚,大概有两种灯:
一种照亮书本,另一种照亮焦虑。
有人抱着五三熬到凌晨两点,第二天考试依旧不及格;有人打着哈欠翻课本,一小时就把知识点吃得死死的。
世界真不公平。直到你发现,前者在拼命堆砖,后者在造楼。
我们太容易沉迷于“努力”的幻觉。喜欢计算今天学了多少小时,写了多少页笔记,背了多少个单词。可成绩单不会因为“你很辛苦”就给你多几分。
它更像一个冷血的镜子,只反射出你用的方法对不对。
01.忙,不代表有用
身边总有那种人,整天叹气:“我真的好努力啊。”
可翻开他笔记本,花花绿绿像艺术品;问起知识点,答得像在猜谜语。
这种“虚假勤奋”,就像在原地跑步。气喘吁吁,却没前进半步。
有个朋友,数学天天刷题,错题本写了三大本,考试依旧七十分徘徊。后来她换了思路——每道错题都写清楚“我到底哪儿错了”,再讲给别人听。两周后,她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懂了”的快乐。
原来题不会做不是智商问题,而是“懒得复盘”的问题。
真正的学习不是“坐在书桌前的时间”,而是你大脑真正工作的那几分钟。如果你花三小时抄笔记、整理颜色,却连原理都讲不明白。
那只是艺术创作,不是学习。
有一次去学校食堂,遇到一个同学顶着黑眼圈,一边打哈欠一边背书。我问他:“你昨晚又学到几点?”他骄傲地说:“三点!”
然后,下一节课他在讲台下睡着了。
熬夜的人都有一种错觉,觉得“别人都睡了,我还在努力”,好像自己拥有了某种英雄气质。但现实是,大脑的记忆区此时早已罢工。
你以为你在学习,其实你在浪费精力记不住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