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数学靠天赋。
我看未必。多数孩子不是笨,是被“题海”淹的。
天天刷卷子,像在给大脑开工厂,产量惊人,质量堪忧。一个人做了三十套卷,错了同一道题三十次,最后连错都错出了熟练度。
真·熟能生错。
家长呢,也不闲着。
买卷子、改卷子、催卷子。孩子在桌上奋笔疾书,家长在客厅心率飙升。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写到崩溃,一个焦虑到掉发。
最后结论是——孩子努力了,题不努力。

“三遍错题法”听起来挺唬人,其实说白了,就是:
别怕错,怕的是你不记得自己错过。
第一遍,是“自爆阶段”。
周末翻错题本,关上答案,独立重做。这时能做对的,说明是偶尔翻车;还错的,那是真·知识黑洞。圈上蓝笔,别装糊涂。
人最怕的,不是不会,而是以为自己会。
第二遍,是“自省阶段”。
错题打上★,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个剖析。到底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眼睛没睁大。公式背不全的,去翻课本;条件没看懂的,划横线标重点。错得明白,才叫学习;错得糊涂,纯属浪费时间。
做完再来一遍,做对了就放行,做错了画△——恭喜,进入“顽固区”,下周继续加训。
有点像感情问题,解不开就得多磨合。
第三遍,是“回炉阶段”。
那种老错的题,别硬刚。回归课本,重修基础。
一元一次方程听起来简单,真问“利润怎么算”,一半孩子全军覆没。逻辑没打通,题目再换几百种花样,结果都一样。先读懂概念,再练变式。能举一反三才叫掌握,原地抄答案叫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