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学生?
考场上卷子一摊开,笔握在手里刷刷刷写得飞快,最后分数出来也确实好看。家长瞅着那分数,眉开眼笑合不拢嘴;老师看见了,却在心里悄悄叹气。
为啥会这样?
他们的脑子,说难听点跟点读机没多大区别,按一个键就蹦一个答案,遇上题目稍微换个问法、变个形式,立马就卡壳死机。
这类学生,特别信培训班那一套。
因为培训班给的东西,见效快,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爽感,跟打针打上瘾似的。今天刚学会一个提分技巧,明天考试就能多拿五分,多带劲。
课堂上老师讲的思维训练,他们听着听着就打哈欠,心里嘀咕“这玩意儿又不考,讲那么多干嘛”。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培训班那套模式看着高效,其实是在透支智商的存款,跟提前支取公积金一个道理。
眼下是爽了,往后的日子就得天天吃土。
真正的课堂训练,练的是“为什么”的能力。
说实在的,短期内成绩可能看不出啥变化,但时间一长,差距就显出来了。前者只能靠刷题续命,题目稍变就懵;后者慢慢摸到逻辑的门槛,题怎么变都能应付。
到最后,一碰上反套路的题,那些靠速成技巧的学生直接傻眼,反倒是平时在课堂思维训练里磨出来的学生,能轻松破解。
说白了,这类学生的成绩看着“含金量高”,其实跟奶茶里加珍珠差不多,全是料,没多少营养。家长盯着分数沾沾自喜。
结果高考题型一换风格,立马原形毕露。
还有一类孩子,整天摆出“我很努力”的架势。
书桌上堆得全是参考书,手边放着三杯奶茶,旁边还摆着两包瓜子,那阵仗像是要熬夜打怪通关。家长路过书房一看,心里直乐:我家娃真争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