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里,最让家长破防的不是偷偷早恋,也不是把头发染成奇奇怪怪的颜色,而是某天放学回家,孩子“啪”地把书包甩在沙发上,眼神直愣愣的,憋半天蹦出一句:“我不想上学了。”
那一瞬间的窒息感,比电影里反派掏枪指着主角还让人头皮发麻。空气像被冻住,连客厅挂钟的滴答声都变得刺耳。
多数家长的反应逃不出两种:要么血压瞬间飙升,嗓门跟着拔高八度,“不上学?你才多大!不上学以后去捡垃圾吗”;要么慌得手忙脚乱,抓起手机就搜“孩子厌学怎么办”,结果点进一堆标题党文章,要么是“三个月逆袭高考状元”的鸡汤,要么是“厌学就是心理疾病”的恐吓。
越看越乱,最后只能烦躁地关掉页面。
说实话,真不能怪孩子偶尔想撂挑子。学习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算轻松。
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知识点,翻一页能看到十个陌生的公式,背完古诗文还要记英语单词,刚搞懂物理受力分析,数学卷子又发下来了。
尤其是考前那几天,桌上堆的卷子能当枕头,熬夜刷题到凌晨,眼皮沉得像挂了铅;考后出成绩,要是分数不理想,不仅要面对老师的谈话,还要承受同学间无形的对比压力。
家长总说“咬咬牙就过去了”,可孩子的牙早就咬得发酸,甚至快咬碎了——成年人都未必能扛住这种日复一日的高压,凭什么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全程扛得稳稳当当?
更要命的是,家长和孩子永远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觉得“活着都没劲儿,上学更没意义”,家长觉得“你就是好日子过多了,故意作妖”;孩子想找个人说说话,家长张嘴就是“别找借口,赶紧去写作业”。最后只能吵得鸡飞狗跳,孩子摔门躲进房间,家长坐在客厅叹气,问题没解决,矛盾倒积了一堆。
网上那些劝家长“要理解、要鼓励”的话,其实没说错,但光靠嘴说没用,得落到实处才行。
一、理解不是“我知道”,是“我陪你”
“我懂你的累,咱们一起缓缓。”这句话谁都会说,可真能做到的家长没几个。
很多家长嘴上说着“心疼你”,转身就给孩子报了周末的数学班、英语班、物理班,美其名曰“补弱科”;嘴上喊着“咱们歇两天”,看到孩子多看十分钟手机,立马变脸“就知道玩,你看看人家那个谁”。
这种“口是心非”的理解,比不理解还伤人。
孩子不是傻子,家长是不是真心疼他,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真正的理解,从来不是居高临下地“安慰”,而是放下家长的架子,跟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拖着脚步往沙发上一瘫,脸色差得像刚跑完八百米,别上来就问“作业写了吗”,可以先去厨房切盘水果,递到他手里,坐下来跟他聊两句“今天是不是体育课跑圈了?看你累的”,或者“听说你们班今天有同学上课睡觉被老师抓了?”
哪怕是聊点无关学习的八卦,也比一上来就提学习强。
尤其是,千万别拿自己当年的经历跟孩子比。
你总说“我当年没手机没电脑,照样考上大学”,可你没说的是,你当年不用面对“同学都在补一对一,你不补就落后”的焦虑,不用承受“每天被家长盯着成绩排名”的压力,更不用应付“短视频刷不停,注意力根本集中不起来”的诱惑。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24小时在线的竞争,是永远刷不完的题和比不完的劲,他们的焦虑程度,比大多数996的中年人还高。
所以,少用你的“想当年”碾压孩子的“现在”,才是理解的第一步。
二、学习不是情怀,是现实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