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我,曾被邻居奶奶称作“天才儿童”。
理由不是我会背圆周率,也不是我能写仿宋体,而是因为我提前学完了五年级的奥数,用初中函数暴打小学应用题,在课代表面前那叫一个风光无限。
后来有次考试,应用题让我列出一个等量关系,我毫不犹豫写了个函数解析式,结果被老师划了个大大的红X,还叫家长谈话。
老师说我“答非所问,野路子太野”。
我妈面无表情回头看我一眼,像极了电视剧里女主发现男友出轨后的表情,那种一言不发的失望,杀伤力比揍我还大。
我那会儿不明白,明明我已经跑到了大家前面,为什么还被骂“基础不牢”“打飞脚”?直到后来,初二开始学几何证明,我连“角平分线”都画不出来。
旁边那个小学从不补课、平时默默无闻的同桌,却能把图形拆得干干净净,逻辑说得滴水不漏。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像极了一个提前学了C语言却连拼音都没打熟的小孩,内存大但启动太慢。
所以,不是每个跑得快的人都赢了比赛,尤其是那种起跑抢了线,还不懂转弯技巧的娃。
一、积木搭得太快,反而不稳
不管是数学还是英语,绝大多数知识的难度设计,本身就有节奏感。
小学是铺路,初中是起楼,高中才是通天塔。你小学不打地基,直接往上堆摩天楼,结局基本都是“豆腐渣工程”。
先不谈高大上的“思维训练”,单说小学数学的考法,靠的不是技巧,是脑筋。低年级连方程都没有,全是靠一手一脚“硬推理”。
一题八行字,五行是废话,剩下三行藏了陷阱。
你要是指望用初中那套函数、代数一招制敌,确实能省脑子,但代价是你大脑连“脑子”这个东西怎么用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