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一只猫,盯着两盘同样香喷喷的鱼干发愁?
一盘是清蒸,鲜嫩爽滑,另一盘是红烧,味浓汁香。它左看看,右闻闻,急得喵喵直叫,可就是下不定决心。
这情景,像不像高一学生选科时的纠结模样?
尤其是面对“生物”和“地理”,一边是越啃越香的硬骨头,一边是起初浓郁诱人,却慢慢变成艰涩难啃的干饼。
说到底,选科这事儿,跟吃鱼干一样,选好了是享受,选不好就是硬着头皮咽。
正如有位教育家所言,“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未来的模样。”
但在现实中,这个选择常常被简化为,一道看似简单却实则复杂的选择题,尤其是在“生物”与“地理”之间游移不定时。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戏码也愈演愈烈:
到底是顺应兴趣,还是听从现实?
到底是越走越宽的坦途,还是风景迷人的羊肠小道?
这不,戏才刚开场,就充满了张力与矛盾。
01兴趣是驱动,而不是枷锁。
曾经有位学生告诉我,他家里有位“地理博士”老妈,地理知识丰富得像百科全书,连小区停车场的朝向都能用地形图分析一番。
可他偏偏喜欢生物,最爱蹲在阳台研究草莓上的白霉菌。
老妈嫌弃他,说种地种出了虫子,他回怼:“这不就是生命的奥秘吗?”结果,老妈拉着他看地质纪录片,他一边看一边溜出去养他的菌,最后,考试一塌糊涂。
老妈急了,恨铁不成钢,他反问:“您是学地理的,我学生物,咱家基因多样性还不够强吗?”
又比如,一个家长开家长会时抱怨,说孩子非要选地理,理由是喜欢看地图,可偏偏数学成绩只有个位数。
我忍不住开玩笑:“他是想用地图找到高分宝藏吧!”家长脸色一变:“可不,真想给他定个位,让他别迷路。”
孩子后来偷偷告诉我:
“我就喜欢研究方向,尤其是妈妈的碎碎念怎么从东南吹到西北的。”
02随大流是选择,但别忘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