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好说话,挺懂孩子的父母,直到看了教育学者盛国恒的一个视频。
视频里,他举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马上要下雨了,孩子却要出去玩,妈妈让孩子带把伞。
但孩子一口拒绝了:“我玩一会就回来了。”
“不行,马上就下雨了,一会淋你一身雨。”
可就在妈妈转身拿伞时,孩子一溜烟跑了。
妈妈站在原地直骂:“让你拿伞不拿,一会肯定淋雨。”
这一刻,可能妈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竟隐隐在期待下雨,因为只要雨下来了,自己就是对的,就是赢了孩子。
所以,当孩子确实被淋了一身回来时,妈妈脱口而出的第一句,不是关心孩子被淋这件事,而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指责:
“看吧,叫你不拿伞,淋的透透的吧,活该……”
看完,如同当头棒一般,盛国恒说的这位妈妈,不就是我吗?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的教育,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对抗。
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是在和孩子较劲;
看似是在批评教育,实际是在逼孩子认输。
教育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个正上一年级的孩子,特别贪玩,不爱写作业。
为了给儿子点教训,妈妈便把儿子按到书桌旁,逼他写作业。
儿子还是不愿意动笔,妈妈就一边打他,一边咆哮:“叫你不听话,叫你不写作业!”
刚开始,被打的儿子会撇嘴哭两声。
但后来,妈妈打他一下,他就还妈妈两下,母子俩常常对抗一晚上,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
不禁想起心理学中的“海格力斯效应”:
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了起来。
他便使劲踩,结果袋子越来越鼓,直接挡住了去路。
海格力斯的行为,就像生活中“爱对抗”的父母,不惜一切地去和孩子的问题较劲,千方百计地想要赢了孩子。
结果导致孩子像膨胀的袋子一样,出现“弹簧式”的反抗心理:你跟我过不去,我也不让你痛快。
殊不知,教育从来不争输赢,更不是斗狠斗气。
父母若一心只想用权威去压制孩子,孩子只能竖起全身的刺来对抗父母。
就像网上一位博主自述的那样,为了反抗父亲长久以来的暴力镇压和控制,他酝酿出了一个长达8年的“复仇”计划。
先考上父亲满意的大学,然后在大四毕业前一个月,纹身、打耳洞、申请退学,不顾父亲反对,去了一家网吧当网管。
就这样,他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整个人生为代价的方式,从父亲手里扳回了一局。
还有一个高中男生,因为学习的事和妈妈起了冲突,结果被妈妈指着鼻子骂,戳着脑袋数落。
男生说不赢、又气不顺,冲动之下,便趁妈妈不注意,打开窗户,从五楼一跃而下。
最后虽抢救及时,但男生下肢的骨头和颈椎都已经全部粉碎性骨折,最终成了高位截瘫患者。
往后余生,他都没办法再站起来。
所以你看,强硬的父母,换来的不是孩子的臣服,而是逆反、报复,甚至是惨烈的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