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布朗妈妈:养出自驱力爆棚的孩子, 我真从早教开始

从早教阶段开始,关注孩子的个性和爱好。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他资源、规则和具有高度的规划。没有无缘无故的学霸,孩子成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无招胜有招」的托举。

本文作者:沈眉庄。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小Z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还有超强的内驱力:暑假大家在机构背托福单词,别的同学多少有点情绪,只有小Z,抓着老师不背完不放他走。

不仅如此,他9年级赴美留学,而后又申请到布朗大学。小Z身上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自律。

我一直很好奇,小Z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在与他的妈妈,何女士聊了2个小时后,答案渐渐浮出水面——果然没有无缘无故的学霸,背后总有父母「无招胜有招」的托举。

好的教育

在孩子身后半步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犯的错误是:对孩子还没有深入了解时,就道听途说“育儿攻略”,报了各种辅导班。

比如相信学一门乐器很重要,乐器中钢琴最好,那就不管孩子适合不适合,年龄到没到一送了之。

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和家长都痛苦。孩子觉得你不尊重我;父母也委屈:我们花那么多心血培养你,你为什么不领情?许多「教育车祸现场」,追溯源头无外乎父母走在了孩子前头。

记者周轶君有一个教育观点,我常拿出来反复诵读,反省自己选择是否孩子所需。她说:好的教育是在孩子身后半步,帮助孩子认知自己,认知这个世界。

专访布朗妈妈:养出自驱力爆棚的孩子, 我真从早教开始

何女士在培养孩子方面,可谓是「退后半步」的典范。

小Z10个月左右,妈妈参加了早教试听课,原本以为小男孩会更喜欢感统类启蒙课,但小Z却表现出对音乐课的强烈兴趣——不仅能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而且还非常愉悦。几次尝试后,何女士决定从音乐启蒙入手。

小Z在音乐路上越走越远。从幼儿园开始学习钢琴、声乐、一年级开始学习打击乐,在学校推荐下加入市级合唱团,随团参加大型演出。

何女士回忆说:“小学时期,最多的时候,除了校内的练习和排练,他每周有4-5次课外音乐课程”。小升初时,小Z进了重点初中的音乐特长班,结交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好朋友。

基于孩子的兴趣,自己的选择,学习音乐的过程就不会那么痛苦。“我们更在乎的是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而不是为了升学。他花了很多时间在音乐上,不是功利需求,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何女士说。

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还要允许孩子不做什么,不给孩子贴标签。

小时候,Z同学对感统早教课兴致不高,父母也不着急:“我们不会给他贴上‘不喜欢运动’的标签。可能只是这种方式他不适应,那我们尝试不同方式,比如爸爸带着他去打篮球,和妈妈一起骑行等。”

去了美国后,小Z每天坚持越野跑训练,最好成绩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可见,某个阶段的“抗拒”,并没有耽于小Z成为一个热爱运动的男孩。

父母不要把主次弄反了,也不要操之过急,把自己的需求置于孩子的发展之前。

“没有叛逆期。”何女士回想小Z成长过程给出了这个结论。

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细想一下:一个从小需求就被父母看见、渴望都能够得到满足、情绪被充分尊重的孩子,为什么要叛逆呢?

父母认知的天花板

是孩子发展的上限

何女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有娃后转行加入教育行业,是一个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职场妈妈。

跟我们对「女强人」的刻板印象不同,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婉转,说话轻声细语,温柔下,自带一种坚韧和力量。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人怎么会没有情绪呢?何女士说,有情绪很正常,如果出现不合理爆发,要及时跟孩子沟通甚至道歉,情绪是父母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错。

我们会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很爱你,但爸爸妈妈也会犯错。”父母不完美,就不会要求孩子完美,如果有不合理期待,或者是误解、冲突,孩子完全可以提出自己想法和意见,这样孩子安全感是在的。

何女士记得,有段时间自己因为小Z“疏于练习钢琴”产生了焦虑情绪。情急之下,她找到钢琴老师求助。可她全程没说话,只是旁观着老师跟孩子聊。

“我突然意识到,虽然我已经非常努力去共情,但我依然无法真正理解他对钢琴的喜爱和倦怠期的困扰。”

必要的时候给自己叫停,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很有必要,“后来我也尝试学过钢琴。他看到妈妈学钢琴,很愿意来跟我分享。”这一段倦怠期就平静得过去了。

何女士转行做教育,跟当妈后心境转变有关,这一步棋,确实为孩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机会。

比如,小Z暑假经常会泡在妈妈的公司,出国游学机会也比同龄人多,也有更多机会与外教、老师们打交道。虽然小Z在公立学校,可英语一点不输体制外的学生。

但反过来说,如果资源可以堆出学霸,教育可就太简单了。何女士对孩子的教育,从大方向到细节,格局高、眼光长远。

入学美高前,小Z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主流留学国看了个遍。有的是跟父母旅行,有的则是跟着游学营独立出去。住过寄宿家庭、也住过学生宿舍,在任何人群中都不发怵,是个真正看过世界的孩子。

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孩子演讲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比如,她会设置比孩子能力高一点点的任务,让小Z去努力够一够,即便失败,努力本身就是对坚毅力的打磨;如果成功,那他获得爆棚的自信和掌控感。

何女士记得,自己在攻读MBA时,有个学期去丹麦交换学习,夫妇俩带上了4岁的小Z,除了陪读还游历欧洲。回国后她给孩子做了个PPT,辅助他在幼儿园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欧洲见闻。

这样的“舞台”,妈妈给小Z搭建过很多,到了小学两三年级,他就能独当一面自己做PPT,在人前演讲。

初中老师对小Z的评价是: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中英文演讲。这跟父母的支持密不可分,这种支持未必是每晚劳心劳力盯作业,或某一方放弃事业围着孩子日程转。

有一句话是: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发展的天花板。能从从资源、理念上全方位的支持孩子的教练型父母,才是「鸡娃」的天花板吧。

有底线的爱

孩子更有安全感

给孩子自由和溺爱之间,很多父母把握不好尺度——如果什么都听孩子的,那跟溺爱有什么分别?

对孩子的教育,何女士基于平等的尊重。但这种爱既不是无条件付出,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划定了一条底线。如果认为孩子行为失控,就坚决控制。有底线的自由,反倒能让孩子感到安全。

拿管理电子产品来举例。

“孩子在小时候自控力不够,我们以身作则,不刷手机娱乐,不追剧,更多的是学习、工作和孩子互动玩耍。等到他大一点了,问问他关于同学们玩游戏的看法,发现他倒也并没有特别大的欲望。”

到了初中,小Z才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不是父母淘汰下来的,而是全新的智能手机。“他非常珍惜,自己设定使用规则,除了通讯之外,也有娱乐生活、搜寻资料拓展学习。”

不过,再自律的孩子依然会有「失控」的时候。有一次,小Z玩游戏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爸爸很生气。“他要求孩子把手机里的游戏删掉,但允许他保留一个,让他自主决定保留哪一个。”

说到这件事,小Z记忆犹新,有些游戏他赢得了装备,觉得很可惜。但既然是自己破坏了约定,而且父母也给他选择权,没有一刀切。娱乐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违反规则就要承担后果。孩子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进了美高后,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机会就更少了。不过让何女士放心的,不仅是小Z的自律和自驱,还有美高管理「宽严并济」,既有底线也有自由,跟他在国内受到的家庭教育基本一致。

父母能从邮件、网站等各个渠道了解到孩子在校生活。加上小Z在美国开始越野跑训练,他的身体状况和作息都变得更健康,已经没什么需要担心的了。

回首小Z的成长,何女士也会和孩子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比如美本升学选校。小Z发现布朗大学的“不卷”的学术氛围特别对他胃口,父母也尊重了孩子自己的选择。

说到底,人人都喜欢自己做主,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作为父母,给孩子尊重、底线、最全力的支持、最大的理解,这里面当然有理念上的高度,也要有财富上的支撑。

鸡娃同时鸡自己,才是最高级的教育。

4年前,蓝橡树开始制作一年一度的「教育日历」,想用每天一句话、一个知识点的方式,让父母感受到治愈人心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

普通家庭养娃,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温暖的童年,其实比上什么补习班,都要令他终身受益。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