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三个月的2022年,可谓是国际化教育局势动荡最“猛烈”的一年——疫情封控,停学停课、好不容易疫情平稳,却发现外教“跑”了、有的学校外教还在,学校却竟因“无证经营”被取缔了、还有“民转公”的冲击…今天家长君就带各位一起来看看北京国际化学校的情况。
文|星图
From爸爸真棒
微信号:gauchewood
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
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最近,北京的国际化学校家长圈似乎格外折腾。
我的朋友小J妈在开学第一天发了朋友圈,终于把孩子从一所因为“公参民”问题而改名的民办学校,转到了公立国际部,她感慨道:
又近又便宜又稳定
另一个朋友小米妈,因为孩子所在的外籍学校老师疫情期间“润”去国外,担心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思前想后,决定带娃低龄留学到了加拿大。
像小J、小米家的“两头逃离”——小学“逃回”到公办,初高中“逃离”到国外,今年在北京国际化学校圈里并不鲜见。甚至每所学校都开始出现一些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再负担国际学校学费,而转回公立的情况。
这几年,家长难,国际化学校也真的太难了。
政策层面
民转公、民办学校改名、5%招生比例限制、国际高中面临整改、国际化学校学生也要参加中考……像一波波巨浪冲击着民办校,劝退了一部分摇摆不定的家长;
形势层面
疫情使得不少外教辞职回国,学校招聘成本大幅上涨;
招生层面
不仅有“两头逃离”造成的生源流失,还有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离开国际化学校,也让一些学校雪上加霜;
升学层面
尽管已经大有突破,但每年民办校的升学成绩仍然被公立国际部“吊打”……
“四面楚歌”之下,一部分学校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试图通过和其他学校战略合作,解决自身困境,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有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愈发“国际校公立化”,开出了普高班、综合素质班,将“两条腿走路”“多元升学”进行到底……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明年是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了国家关于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的30周年。经历了30年起步、成长、井喷的民办教育步入拐点,北京的国际化学校教育生态也进入了“裸泳时代”。
国际化学校何去何从?
家长是该逃离还是坚定初心?
01、
从迷恋到清醒
北京国际化学校的30年
中国最早的国际学校诞生于北京,第一所学校是1969年的巴基斯坦驻北京大使馆学校。之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公立国际部陆续诞生。
△数据来源:新学说
如果说90年代国家开放民办学校的10年是探索期,那么进入千禧年后的20年,特别是2002年《民促法》颁布,民办国际化学校逐渐进入了井喷期,每年新建学校不断,越来越多富裕家庭、海归父母,厌倦了公立体系的千篇一律,希望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2021年北京升学榜十强
当年我曾亲眼见证过一所新开的国际化学校,甚至连校舍都没有完全建成,首场开放日就吸引了近千的家长。
各学校的宣讲会上,中外方校长把新鲜的国际课程、教育理念介绍给懵懂的家长,什么IB、AP、A Level,PBL、STEAM……打开了一片新世界。
而穿着得体的妈妈们认真记着笔记,频频点头回应,还时不时用流利的英语发问。
这是北京国际化学校的黄金时代。
2018年我进入北京的国际教育圈后,采访了很多从公立转国际,或从小就让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家长,理由大多集中在:
希望孩子适应未来发展
不希望孩子机械刷题
中高考竞争激烈
不利于孩子个性发展
老师照顾不到所有孩子
学校太过千篇一律
自己的孩子“不被看见”
公立校班级人数太多
能获得不一样的视野和技能
希望孩子走一条不一样的路
希望孩子从小就接受国际教育
未来一定要孩子出国
因为户籍等问题没法就读
公立校读不下去了
好友E妈就是其中一员,把孩子从人人羡慕的北京顶尖公立校实验班,转到朝阳一所新建的民办校,让人大呼看不懂。
但E妈却说,实验班是好,但每天就是大量做题,孩子连滚带爬只能勉强处于中段。过多的作业让孩子的自驱力消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变得很暴躁。
而转学后,孩子更从容,情绪更稳定,有时间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让她暂时对自己的决定放下心来。
然而,一场长达三年的疫情让家长和国际化学校的“蜜月期”发生转变,家长们的心思也在几年中经历了百转千回:
疫情和国际形势不好的时候,家长犹豫到底还要不要走国际化道路;
上网课的时候,有家长质疑,交着天价学费上网课是否值得;
与此同时,一批原本打算带孩子低龄留学去美初美高的家长,在国外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打消了这个念头,延迟了留学计划,在国际化学校继续就读;
而一批从海外回流的小留学生,又给国际化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消彼长,来回拉扯。这时尽管已经出现一批家长转回公立,但国际化学校仍有海外优质生源作为补充,挑战中仍有机遇。
而2021年国家对于民办学校一系列的规范措施出台,让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国际化学校,真正迎来了“规范期”。
人大附中分校、北外附校、建华实验、清华附实验学校、北大附实验等一批学校民转公;
哈罗北京(现朝阳区礼德学校)、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现朝阳区清森学校)、一零一实验学校(现海淀区启慧未来学校)、人大附中北大附小联合实验学校(现海淀区人北实验学校)、清华附中稻香湖学校(现海淀区稻香湖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改名;
二十五中国际部成为北京首个停办的公立国际部;
除了校名和性质的转变,国际化学校对课程的规范也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