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冷门专业排行榜对基础学科不公平”(5)

换一种角度来看,人们吐槽是希望自己行业的不足被社会看到,并想办法去改进它,让它变得更好。同时,也正是这样的吐槽给了后人经验和教训,提醒大家做选择前要提前了解,不要盲目报考。

事实上,互联网对理工科的吐槽并不是从“生化环材”开始,20年前就有了所谓“冷门”的说法,几乎所有基础学科都被贴上了负面标签,打击面甚广。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互联网在中国普及时正值80后填报志愿,这批学生大部分的报考策略是以缓解经济压力为核心。本科四年后能不能找到收入足够养活自己的工作,成了多数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和学校的关键评价标准。如果被录取到一个培养周期长、要读博才能成型的基础学科,但家长和学生却依旧期待着本科毕业就能找到收入较高的对口工作,这种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学生在毕业时受挫。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家长的认知和需求,提出了“冷门专业”这样的词汇并推出了“大学冷门专业排行榜”,以本科就业为最重要指标,给所有专业排序。

这样的榜单无疑是偏颇的,对基础学科不公平,但它反映的就是那个年代人们对大学专业的认知。加之一些媒体刻意营造出的舆论环境也对基础学科不够友好,直到今天,很多媒体在描述科学家、科研时还爱用“冷门”“无人问津”“十年如一日”这种词,表面是褒扬,实则很有贬低之意,而这种情绪在无形中就被传递给了公众,行业真实的样貌他们很难了解……由此可见,科学传播,任重道远。

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家长科学选报专业?

吴宝俊:作为高校的科普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基层的科普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更多地把大学、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生组织起来,面向中小学乃至全社会输出科普内容,让更多公众了解每个学科专业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学生,如果能在中学阶段就对大学的专业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对某个专业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他将来高考报志愿上大学以及未来的成长,一定是非常有益的。

举例来说,中国科学院大学在2018年就启动了“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每年,活动会面向中小学和全社会组织数百场科普报告,院士、研究员、研究生都是科普队伍的主力军。未来,我们会将这样的科普活动持续做下去,也期待更多同行加入,把国内高校的科普事业做大,以科普来带动招生,给考生和家长提供更多信息,帮助考生和家长做出适合他们的理性选择。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首页上一页...2345 5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